【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這本書在2003年出版,幾乎是一發行我就買了。光看書名,我以為內容是在描述,歐洲數千年歷史中,最沒有聲音,不被典籍史冊記載的一群人──勞動階層。
就如同約翰.赫伊爾在【文藝復興】一書中所說,「對這個最大的階層,我們所知最少。他們大多是文盲,平時沒沒無聞,只在革命暴動的時刻闖入歷史之頁。我們沒見過文藝復興時代一個工人寫的信,或者他的日記,或者記念他的碑文。從洗禮記錄,我們也許可以找到他的名字;從婚姻註冊可以找到他的配偶的名字;從醫院記錄可以找到他的死因。但是那個人,自己卻寂無一語……」
成千上萬的典籍,流傳千古的歷史文件,所有保存下來的文字,沒有一行是出自上述那群人之手。
我以為艾立克.沃爾夫這本【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是補足被史學家忽略的工人階層。但翻開書冊之後,才知道此書的格局比我想像大的多。
他書寫的對象是亞洲、非洲以及美洲的氏族部落,包括歐洲在內,那些被邊緣化的傳統社會,在資本主義數百年的進化中,如今成為全球化風潮的衝擊下,經濟被宰制,土地被支配,文化被連根拔起的一群人。
這群人與其子子孫孫雖然活了幾千年,但他們的歷史無人記載,如同未曾活過一樣……
這真是很有趣的一本書。但是我不曉得是因為翻譯的關係,還是出版社把此類書的讀者,預設為學術圈的人,我在閱讀上一直有窒礙難行的感覺,文章裡盡是詰屈聱牙的字句和文法,讓人聞到自視甚高的知識份子身上的酸腐味。
光是導論這一章,有許多諸如「由於失序是在於習俗與信念和共同的標準脫節,習俗的輻合與信仰的一致,乃被轉化為社會是否處於正常運轉狀態的試金石……」這種字句。
哇哩咧,這是啥米碗糕?有看沒有懂!(還有,為什麼要用“輻合”這種冷僻的詞彙?)
好吧,我承認我資質魯鈍,看了四遍才懂這段話的意思。不過,像下面這種句子「美國不斷變化的彊界與其反覆地捲入經過宣戰與未經宣戰的內外戰爭,都只是為了預示,那十三個緣附在大陸東緣的殖民地,將在不到百年的時間,把美國國旗插在太平洋岸……」這又是啥東東?能不能用比較符合中文文法的譯筆來翻譯文章啊?這種句型有誰能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就看得懂的?真是有點糟蹋這本趣味十足的歷史書呢。
好在只有導論第一章的譯文問題比較嚴重一點,反正導論讀不讀也不重要,前面三十六頁咱們就跳過不要看了,接下來的【1400年的世界】、【東方的貿易與征服】、【商品的流動】等等章節都很有趣,我一邊對照世界地圖一邊閱讀,實在好玩,對歷史及商業活動有興趣的朋友,我大力推薦這本書哦。
啥?讀後感想?我不告訴你!因為這是葉氏脫殼 (Yeh's talk) 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