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4

笑傲江湖臥龍吟



古琴有三千多年歷史,自古在中原文化的地位便十分祟高,是廟堂之音大聖之樂,但它的演奏風格緩慢,所以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種音樂。唐朝的李隆基就很討厭古琴,《羯鼓錄》記載李隆基在宮中聽琴,一曲未畢就把琴師叱退,說:「速召花奴將羯鼓來,為我除穢!」琴音在唐玄宗聽來就像個不祥的髒東西一樣,要趕快聽點節奏強烈的鼓聲洗耳朵吶。

李隆基若活在現代,應該是喜歡拉丁舞曲或搖滾樂吧。

上好之而下風從。一國之君喜好時髦歡快的曲風,整個王朝的主流音樂當然就是琵琶、羯鼓、羌笛和秦箏這些樂器所演奏的流行歌。當劉長卿寫下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的詩句嘆知音難尋時,是沒什麼人要理他的。誰叫唐人喜愛的是鄭聲衛樂這種風格的靡靡之音呢。








註:剛過世的作家李敖曾譯過這篇褰裳,大意如下:如果你想我,就該提起衣裳,渡過溱河來看我,如果你不想本姑娘,我也不愁沒別人想,你神氣什麼,你小子屌什麼屌呀?李敖將「且」翻為男性生殖器,有些粗俗,但是這樣的解釋有憑有據,放在這邊笑一笑。(郭沫若《甲骨文研究‧釋祖妣》中認為「且,為牡器之象形。」鄭風《出其東門》匪我思且,《山有扶蘇》不見子都,乃見狂且,都是同樣的語意。)



《詩經》裡的鄭國民謠共二十一首,其中有十九首是在講女人的──思念佳人、想追求伊人、想與美人一親芳澤、跟心愛的女人分開……來來去去都是一些男女情思的詩句,而衛風裡相似的愛情歌詞大概佔了該國民謠總數四分之一,所以這兩個民風率直奔放的國家,其音樂風格一直被並列為靡靡之音,而且鄭聲之過甚於衛樂,論語裡才會記載孔子曾說「鄭聲淫」的評價。

淫者,過也。水過於平曰淫水,雨過於節曰淫雨,聲過於樂曰淫聲。鄭聲淫是一種過度的音樂,那又是何種的過度呢?《左傳》裡提到季扎觀樂於魯太師,就曾對鄭風音樂如此評斷:「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古音以低為大(古琴的第一弦最低音,又稱為君弦),以高為細。鄭樂其細已甚,表示其音樂華麗高亢,這是音高過度;魏文侯曾說過:「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不難想像鄭衛之音節奏明快,聽了不會想睡覺,這是節奏過度;據統計,鄭風民謠大多是三言四言混合的句式,有些甚至一、四、五、六言都有,要知道這些詩句都有曲調搭配,詩歌詩歌,詩與歌是分不開的,鄭風詩句如此多變,這說明鄭樂旋律變化繁複,跟中正平和的雅樂大不相同,這是變化過度。

高亢華麗,節奏明快,旋律多變,再加上描寫男女之間情感張力的詩句,這……應該是超好聽的音樂吧!




古琴是永遠表現不出這種味道的,孔夫子說人家是淫聲,是不是嫉妒啊?

隨著時代進步,現代人很少再用這種狹隘的眼光來批判音樂,各種類型的音樂都有人喜歡,雅俗共賞的情況下,其實也造成一些小小的狀況……

近幾年古琴大熱,學琴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有一部份是基於文化嚮往的心態來學琴的,一進門,基礎指法練沒幾堂,就開口要求要彈【流水】,或是覺得古曲沉悶,問老師有沒有流行歌改編的曲子可彈?我聽了真是臉上三條線……(老師辛苦了,我想老師突然把【Jingle Bells】【雙人枕頭】改成古琴譜,也是這個原因吧。)


                   (我覺得把台語歌改成古琴譜滿酷的,很有意思。)

流行歌改成古琴曲不是不可以,古箏也有一大堆周杰倫的仿古風歌曲改編成的曲子。作者名氣大,歌曲流傳度廣,指法技巧簡單,初學者跟聽眾很容易有共鳴,像青花瓷東風破菊花台這幾首,都快成必學箏曲了。遇到親友要求現場演奏一曲,彈千里之外得到的掌聲搞不好比彈雪山春曉多呀。

流行歌改成國樂器演奏,有一個地方要注意是,中國風的歌曲會比一般流行歌更適合。那什麼樣的曲子才叫做中國風呢?




簡單來說就是照著五聲音階來創作的曲子,(來上點音樂課吧,我國中的音樂課都被借來考試了,有些樂理是學了琴之後才知道的,可憐的台灣教育……),以C大調為例,一般五線譜上是七聲音階 Do Ra Mi Fa So La Ti  ,而中國傳統的宮調五聲音階Do Ra Mi So La ,分別對應為中國音律中的宮商角徵羽,,沒有  Fa  Ti,另一種羽調五聲音階La Do Ra Mi So (把羽音放在第一音),音高順序不同,但一樣是沒有 Fa Ti 兩個音(當然調式的變化不只這兩種,只是這兩種最常見)。



下面是古琴正調定弦的音高。



有沒有注意到從一弦到五弦,弦名正好是宮商角徵羽,五弦琴的歷史比七弦琴早,六七弦是後來增加的,才有第六弦少宮,第七弦少商。哪怕你完全沒有任何指法技巧,光拿著古琴從第一弦撥到第七弦,傳統中國音樂氣氛立刻撲面而來。

只要照著五聲音階順序譜曲,就是一首中國風歌曲,任何編曲技巧都不用,就能名震江湖。我絕不是在唬爛,不然我們來看看下面這首曲子。



彈這首曲子很簡單,就是以正調定弦,把古琴的第七弦撥到第一弦,然後撥回來,用泛音也可以,用散音也行,往復兩次就彈完了。完全沒有任何作曲技巧可言,毫無基礎的古琴初學者,只要一小時就可以把它學會,這首曲子叫【滄海一聲笑】。




當然光用泛音或散音彈不夠高大上,所以有些移植曲譜會用上按音,吟猱綽注一下就更有古琴音樂質感了,通常我們把這種移植過程稱為「定指法」,以後有時間再寫一篇來講。




雖然這是一首照著五聲音階順序創作的,有點取巧的流行曲,但這首曲子曾榮獲第 27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電影插曲,創作中國風音樂就是這麼簡單哦,啾咪 ( ^.< )

這首曲子結構並不完整,沒頭沒尾的,以古琴曲來講,連片段都稱不上,編訂指法時若是只求速成,盡選擇一些簡單指法來用,這種程度的移植曲拿來當開指練習都嫌太簡單,比傳統的仙翁操更像遊戲之作,但現在學琴人的心態比較浮躁,不少琴館把這首曲子當做初級班教學的第一二首曲目,一兩個小時即可學成,可以在親友面前演奏了。

其實滄海一聲笑的詞更出色(黃霑填詞,只改兩三字,國語粵語的押韻完全一致,真是高手),能夠得獎也是因為曲調太過經典(幾千年的傳統音律,都溶進華人的 DNA 裡了,一聽便覺得熟悉),加上傑出的詞句,歌者豪情萬丈的演繹,不得獎也難啊。

流行歌改成國樂器演奏的曲子,還有另一種,就是曲子本身並沒有太多中國傳統的音律規則,但是它的詞句有中國風,或它是搭配古裝影視作品宣傳的流行歌。這種曲子其實更多,畢竟現在大多數的作曲人,學的是西方樂理,本身未必有中樂的底子,曲風迎合模仿一下,一般人聽不出來,若再配上國學底子深厚的作詞者所寫的歌詞,更是大大增加了古風

(我想,若是把蕭邦的鋼琴曲填上中國詩詞,例如:長亭外,古道邊,一行白鷺上青天;或是人生在世不稱意,不如自掛東南枝或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一枝紅杏出牆來……也很有中國風吧,科科科。) 

當然如果作曲人有足夠的國樂基礎,加上填詞者功力,所創作的仿古風歌曲,就不是普通流行歌的等級,而是可進入殿堂,成為足以流傳數十年的名曲了。




【有為歌】出現在 1994 年中國大陸電視劇《三國演義》第 27 集,諸葛亮出山的一段。這首歌詞曲皆美,配上畫面,短短三四分鐘清楚交代了諸葛亮的形象、處境與抱負。我想起以前在國文課讀到他的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當時年紀小,只覺得每天要背文言文心裡很幹,長大後看到這段影片,才明白身為一個亂世中的士人,要有諸葛亮這樣的格局能力是何等困難,又想到秋風五丈原的結局,對比此曲中的明朝攜劍隨君去,羽扇綸巾赴征塵的句子,更感唏噓。

再看到影片中,諸葛亮彈琴的畫面,姿勢不對,指法不對,撫琴的音位不對,古琴形制也怪怪的,我就醒了,呵呵呵。 

後人覺得諸葛亮壯志未酬,不算是歷史贏家,可是又因演義裡足智多謀的形象,而對其添加太多正史之外的筆墨,但凡任何戲劇或小說或 ACG 裡,只要有諸葛亮的角色,不是男主角地位就是重要配角(而且一定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角色份量足以扭轉乾坤,神機妙算的不得了。 


遊戲造型實在帥翻天,可是玩到最後還是死在五丈原。其實我們無須把諸葛亮腦補的那麼悲情,仔細想想他一生,得遇明主、位極人臣、名留青史,一個士人生命中最渴望的幾個夙願,他都做到了,不要說他「長使英雄淚滿襟」,有幾個讀書人能活到諸葛亮這種高度的?別老是想統一天下恢復漢室就不會遺憾了嘛。這種事只有專制君王獨裁者才會遺憾(咦,我突然想到慕容復…),好好壯大蜀國,讓百姓安居樂業,沒事就別去侵略別人國家了好嗎 (´σ-`) 挖鼻孔……




有為歌改為古琴曲後又稱為【臥龍吟】,曲譜流傳甚廣,懂得定指法的琴者有自己的習慣順序,所以網路上很容易找到不同曲譜可比較。通常在琴音的表現上,要求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才有韻味,但彈過幾次近代曲改編的古琴譜後,我發現每首曲子都是聲多韻少的風格,編譜者不懂虛實運用是一個原因,曲子本身的時代風格也是一個原因。

若每個琴音都是實音(右手撥弦聲),沒有虛音(左手滑音或觸弦聲,非按音,按音也是實音),或是每個音符之間被填的太滿,沒有留白空間,聽起來就覺得有點「油」。這樣的歌曲就算用古琴來表現中國風,技巧再好也只能得其形而已,這是曲子本身的限制。

唐中六在其著作《古琴清英》中提到:古琴的音樂審美至少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一是追求華美順暢,珠圓玉潤;另一種則略帶澀味,跌宕對比更為強烈,更凸顯中華情趣……若以此標準區分,流行音樂比較像前者。其實有些較近代的古琴音樂也有相似味道,例如竹枝詞這類琴歌,曲風就略油。但像同樣是琴歌的關山月,和詞曲更肉麻的鳳求凰,都沒有這種油滑的感覺,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哦?

正如我前頭說的,鄭聲衛樂也是很棒的音樂,所以沒必要用古琴的審美標準來挑剔這些仿古風歌曲,可是我還是要批評那個睡自己兒媳婦的李隆基討厭古琴是他沒有水準,哼!音樂若是能感動人心,就沒有所謂的優劣高下,又何必分你是俗樂我乃雅音呢。你看那青青河畔草,少年子弟江湖老,君不見,是何年,花落知多少,莫道無人識古琴,世事如潮滄海笑,臥龍躍馬終黃土,豪情還賸一襟晚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