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3

Les Misérables



足球界裡只有兩種官,一種是收賄的,一種是行賄的。──── FIFA 前執行委員 Chuck Blazer


前陣子我忙著看世足賽,徹夜不睡正事不做一整個玩物喪志,臉上冒痘黑眼圈我都不在乎,比賽精彩最重要啦啦啦。可是今年的球賽實在有夠爛,大概只比 2002 年好一點(資深球迷應該都清楚那年比賽被韓國搞得多髒),假球不是這樣踢的,演技那麼差真是很難看,比賽被搞成這樣,十幾二十年後爆出今年賽事有球員收賄我是一點都不意外,越看越生氣,越生氣我就更睡不著,只好隨便點 YouTube 旁的影片轉移焦點。



我錯了,世界上有比看假球賽更令人上火的影片,就是瓊瑤劇啊!!!為什麼油管旁的推薦影片是三十年前的瓊瑤劇?(該不會是我之前看了平家的八卦,所以油管就給我推薦這些影片吧?)好歹給我推薦卡通啊!(╯‵□′)╯︵┴─┴

因為很久沒接觸這種過氣的腦殘劇,突然看到實在令我十分震驚,忍不住寫了一大堆東西,放在另一篇網誌裡。這個不是我今天的重點,重點是我被瓊瑤劇中的對白嚇到抖了一下,不知怎麼著就點到這個影片──




實.在.太.好.聽.啦啦啦!!!美好的音樂完全撫平我被腦殘劇和假比賽傷害的心情。連續聽了快兩百遍(大概三個月)之後,才發現我以前好像有買過這齣音樂劇的精選版本 CD ……











YouTube 之後,我完全忘記自己有這些好東西,每次搬家時便會丟掉一部份,丟了又丟,到現在還能留下來的,都是我很喜歡的音樂,有時間應該偶爾再把它們拿出來聽一聽的。





《悲慘世界》是舉世聞名的小說,這部作品在中文圈還有另一個譯名叫《孤星淚》,我在孩童時期看了許多不同版本的孤星淚,青春期第一次讀到原著真正的書名和較多的內容時,還驚訝悲慘世界怎麼跟孤星淚這麼像?(因為童書版本去掉了革命劇情跟人物,角色的譯名又差很多,我真的沒有看出來這是同一本小說  _(:з」∠)_)話說水滸傳中的武松章節跟金瓶梅也很像,所以我一開始以為悲慘世界跟孤星淚是系出同源的姐妹作呢。

雖然童書版去掉了三分之二的劇情,改了書名跟角色名,把主題放在 Cosette 這個小女生身上,但我小時候讀的時候就感到奇怪,因為珂賽特並不是孤兒,她有母親,雖然不在身邊,但 Fantine 拚命工作的原因,就是為了讓她過好日子,剪髮賣牙淪落為妓都是為了她,芳婷死後, Valjean 便成為她的養父,從此受盡寵愛,初戀就能跟貴族子弟結婚,妥妥的一個公主命,哪是什麼孤星呢?整個故事中最重要的角色,應該是那個偷了一條麵包而坐牢十幾年的可憐男人吧。




這個疑惑一直到我十五六歲看了精譯版之後才解開,可是原著至今我也沒有全部看完,光看到「第四部卜呂梅街的兒女情和聖德尼街的英雄血第一卷幾頁歷史之五歷史所自出而為歷史所不知的事物」這種篇名取法,我就一陣頭暈了 Orz

出版社針對目標讀者群,而將世界名著適度改編,這點無可厚非,但因此扭曲作者原意就不美了,不是把故事變得淺薄就能當做兒童版本,我記得同一時期我也看了《湯姆叔叔的小屋》這本小說的兒童版,這本書就讓小讀者直面種族歧視、社會的不公與制度的殘酷,對我造成的心靈衝擊可比孤星淚強多了。明明原著悲慘世界比湯姆叔叔的小屋還出色……

我小時候的生活環境連原住民都少見,所以不敢相信為什麼世上有人會因為膚色不同就被當作牲畜,「高級的種族」可以理所當然的去虐待傷害他們,現在時常在生活中看到台灣人對外籍移工的輕蔑歧視(即使只是櫃台人員的一個白眼,或是在車廂裡看到深膚色的人,就輕輕移開一段距離之類的),有些事不是你善不善良,或是有沒有良好的教養就能改變,如果沒有對生命真正的尊重,我想台灣社會的種族歧視、學歷競爭、無差別殺人事件、低薪過勞、司法不公、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是永遠都無法改善的吧。

雖然悲慘世界被台灣童書出版社改得亂七八糟,但它身為世界名著的底蘊還是有的,當年我是站在書店分好幾天把孤星淚給看完(然後拿湯姆叔叔的小屋去結帳 ( • ̀ω•́ ) ),但沒有忘記孤星淚給我的印象,所以在不同的年齡段,我一直都有重複去讀這本小說的不同版本,直到我十五六歲發現自己被不同的兒童出版社和青少年出版社聯合欺騙了為止。




著作權法是不是應該增加一項條文──不可將世界名著任意增刪劇情,改變原作的主題、結構和人物,扭曲作者本意、誤導讀者。(如果非要這麼做,請註明是二創,強調二創作者名,而不是冠上原著作者大名來沾光)。不然萬一以後葉某人的漫畫不小心變成世界名著,卻要擔心兩百年後的出版商會不會亂改我的作品,也是很煩惱的哇。

要改也要改好玩一點,例如 Javert 對 Valjean 執著的追尋,明顯是真愛呀;或是 Valjean 對 Fantine 和 Cosette 的感情,可以代入殷梨亭對紀曉芙跟楊不悔呀;或是 Valjean 對 Marius 一開始這麼反感是因為他壞了 Valjean 的光源氏計畫呀;或是 Enjolras 和 Grantaire 在 ABC Café 裡的基情四射呀之類的。

即使是像悲慘世界這麼傑出的小說,也被福樓拜批評小說內容跟真正的社會現狀有出入,人物塑造過於矯情,有關 Fantine 的遭遇和 Valjean 的刑期亦令人懷疑,對於後者我也覺得過於荒謬,偷了一條麵包就要被關五年(然後反復逃獄,刑期加重至十九年),想想台灣真是犯罪者天堂,就算故意殺人都不會關這麼久。

如果不是整個青春年華都耗在牢房的苦役中, Valjean 也不會那麼憤世嫉俗,之後一連串的故事就不會那麼高潮起伏了。 Valjean 的贖罪之路,代入好萊塢的英雄之旅公式也沒有違和感,不過這套劇情公式最早可上溯至數千年前的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並不是好萊塢專用,維克多‧雨果花了三十幾年才完成這本小說,而 Valjean 的劇情線只是書中的主題之一而已。

悲慘世界問世已 150 年,各種書評與角色分析多不勝數,所以我就不說了,主要我想跟大家介紹《悲慘世界十週年紀念音樂會》這場演出。




好聽,太好聽,實在是好聽的不得了!(滾來滾去)。從開場的序曲到落幕的大合唱首首動聽,十週年紀念版又是公認最出色的版本,擔任 Valjean 的主唱 Clom Wilkinsom ,和 Javert 的 Philip Quast 被劇迷稱為史上最強組合,是難以超越的經典。有無數的專業歌者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參與過這部知名音樂劇,而我買的環球精選版恰好是由 Philip Quast 主演 Javert 一角,實在是命定的相逢!(可是我聽了兩百遍,才從 Stars 這首歌中想起我買過這個人唱的音樂劇_(:з」∠)_,我是不是該吃點銀杏了……

Philip Quast 演唱 Stars 時那激昂的情緒與堅定的誓言:「……我以星辰起誓,將永遠追尋他……」讓我以為他是在尋找愛人而不是逃犯呢,這點在 1998 年上映的電影版本中更明顯感受到 Javert 對 Valjean 扭曲的感情。(這個角色的行為模式,令我聯想到《美國心玫瑰情》裡的 Frank  Fitts 上校。)




以前跟北方通信時我還特別提到這點,賈維爾其實蠻有萌點的,建議她考慮寫一下悲慘世界的同人二創。(可惜她後來跑去阿彌陀佛,不寫小說了)。 Valjean 一生的波折源自他偷了一條麵包開始,而後跟 Javert 糾纏不休,Valjean 最後寬恕 Jevert ,反而造成他信念崩潰,無法面對自己,跑去跳河自殺。這種角色安排,對我這個隨時都在質疑世界的人來說有點難以體會,但觀察身邊把宗教、政黨、愛情、子女成就或其他價值觀當成唯一信仰的親友,對這些人來說,否定他們的信仰等同否定他們自己,隨便揶揄一下反應都很激烈,就不難理解 Javert 會做出那種選擇。

書中有革命劇情,發生地又是法國,很多人就直接聯想到法國大革命, 2012 年的音樂劇版電影上映時部份的中文宣傳及英文影評,說悲慘世界是發生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故事,……我總是說多讀點書是好的,至少比較不會鬧笑話,就算沒時間讀書,現在網路發達,很多資料搜尋一下也就知道了,花不了幾分鐘的,別讓人誤會影視圈的人都沒什麼文化哦親 ( ^.< )。我懷疑那些寫出錯誤資料的宣傳和影評是不是根本沒看電影?明明電影一開始就說明這是法國大革命結束之後的故事……

雨果在悲慘世界第四部中已明確指出 1832 年這個時間點,這次事件是被定義為「六月暴動」的巴黎共和黨人起義,法國大革命爆發是在 1789 年,不了解法國歷史的人搞混很正常。事實上從 18 世紀末到整個 19 世紀,法國每隔幾年就來一次革命政變起義跳樓大拍賣──法國大革命、熱月政變、芽月起義、牧月起義、葡月暴動、果月政變、花月政變、霧月政變、七月革命、六月暴動、二月革命……一百多年的時間,法國都處在不斷暴動革命的混亂裡。不知道當時有沒有人會說:法國人不適合民主自由,要好好的管一管,國家才不會亂。





悲慘世界裡提到的革命只維持兩天就 GG 了,像兒戲似的全無章法,這次起義在歷史上的地位很低,有趣的是不只雨果在悲慘世界裡大篇幅的敍述六月暴動,巴爾扎克的小說《幻滅》和喬治桑的自傳裡都提到這個事件,如果不是這些大作家都有小說角色死在街壘上,這種等級的小動亂很快就會被歷史洪流湮沒,不復記憶了。

悲慘世界音樂劇中的曲目,有傳唱最廣的 I Dreamed A Dream ,以及各國民眾在抗議場合經常用來提高士氣與凝聚力的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還有我最喜歡的 Stars,重要角色都有自己的獨唱曲,各有特色,合唱曲則是氣勢恢宏熱血澎湃,其他與悲慘世界並稱為四大音樂劇的另三齣戲,也不見得每首歌都能如此動聽。(為什麼台灣那麼喜歡《貓》?悲慘世界比較好聽的說……

可能是音樂太好聽,所以導演 Tom Hooper 才決定照音樂劇形式拍成 2012 年的電影版本,這是個糟糕的決定,音樂劇的主角群均是實力堅強的專業演唱者,以音樂劇形式表演是最棒的,但電影若是完全照著音樂劇的曲目安排去走,就真的是 Les Misérables 了。首先電影明星的歌唱功力一定會被批評,(羅素克洛的演出就被評為只有「音準尚可」的程度,好慘),而好萊塢自有一套歌舞音樂片的結構公式,從早期的《萬花嬉春》到去年的《樂來越愛你》,好萊塢有超過半個世紀的音樂片脈絡傳承,實在沒必要完全照著舞台音樂劇的方式走。

我認為將音樂歌舞劇拍成電影最成功的例子是《芝加哥》,將無法在舞台上具象化的場景表現出來,又保留了出色的歌舞表演,加上電影才能發揮的運鏡、剪接和場面調度,該片不只票房賣座,更得獎無數,推薦一段我最欣賞的 Cell Block Tango 。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女囚敍述完殺夫動機和行兇過程後,手上都出現一條暗喻鮮血的紅布( Velma 拿了兩條,代表兩條人命),唯獨那位匈牙利女子,手上拿的是白布,她的芭蕾跟其他女囚的探戈也完全不同,在一片血色的舞台燈光中,只有她是白色的投射燈,就算你聽不懂匈牙利語,也可以從影像語言中判斷她是無辜的,但第一個被送上絞刑台的,便是這位因語言不通而無法表達意見,失去話語權的匈牙利女人,光這段就足以得到奧斯卡獎了。

我好像不小心暴雷了,呃……這是老電影了,暴點雷應該不要緊吧?

總之,我很推薦大家去聽聽《悲慘世界十週年紀念音樂會》演出,在人生中不管看到了什麼爛比賽或白痴劇或其他的髒東西,至少還有好音樂可以治療我們的身心靈,這趟地球之旅才不至於難以忍受,你們說是吧?

P.S. 話說今年世界盃是由法國奪冠,依 FIFA 的德性,下一次的世界盃,法國隊應該在小組賽就 GG 了吧,天佑法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